五一假期,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轻松愉悦的气息。商场里,人们悠闲地挑选着心仪的商品;公园里,孩子们嬉笑奔跑,家长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景区中,游客们纷纷驻足,用相机记录美好瞬间。然而,在北京航天总医院急诊科,却是另一番紧张忙碌的景象,这里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24 小时严阵以待,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5月1日下午3时15分,一阵尖锐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急诊科原本就紧绷的平静。担架车上,一位61岁的男性患者面色青紫,呼吸频率高达每分钟40次,胸口剧烈起伏,双手死死攥住担架边缘,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憋…… 憋得慌……” 他艰难地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声音微弱却充满对生命的渴望,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身下的床单。
“快!抢救室1床!” 随车医护人员的呼喊声刚落,早已在门口待命的急诊科医护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主治医师彭医生快步上前,一边小跑一边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小王则推着抢救设备紧跟其后。推入抢救室后,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立即连接到患者身上,刺耳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患者危急的生命体征。
经初步诊断,患者突发喘憋且无法平卧,情况危急。为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我院急诊科值班护士第一时间为其戴上鼻导管吸氧。然而,十分钟过去了,患者的氧合指数依旧在危险区间徘徊,面色并未好转。“换面罩吸氧!” 彭医生果断下令。面罩吸氧后,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患者呼吸愈发急促,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 的痰鸣音,仿佛随时都会被痰液堵塞气道。
此时,患者家属焦急地围在抢救室门口,眼神中满是担忧与恐惧。当医生提出有创气管插管这一治疗方案时,家属情绪瞬间激动起来。患者的女儿红着眼眶,声音颤抖地说:“医生,能不能不插管,我爸他害怕,他患有食管癌,我们怕他遭罪……” 面对家属的抗拒,彭医生深知每一秒的耽搁都可能让患者陷入绝境,但他也理解家属的担忧。他迅速与团队沟通,在最短时间内做出调整—— 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准备无创呼吸机,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随着彭医生的指令,护士们熟练地将设备推到患者床旁,调试参数、连接管路、安装湿化器,动作一气呵成。张护士轻轻托起患者的头部,将呼吸机面罩贴合在他脸上,温柔地说:“大爷,别害怕,这个能帮您呼吸,会舒服些。” 随着呼吸机规律的运转声响起,患者的呼吸频率似乎稍有减缓,但医护人员的心依旧悬在嗓子眼,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很快,影像学检查结果出来了,当看到“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双侧严重肺不张” 的诊断时,整个抢救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胸腔积液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患者的肺部,若不及时处理,患者随时可能因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彭医生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凝重,他迅速召集团队进行简短的病例讨论。“必须马上进行床旁双侧胸腔闭式引流!” 彭医生的话语坚定有力,不容置疑。
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医生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工作。主刀的张医生拿起穿刺针,手却微微颤抖了一下。这并非因为紧张,而是连续高强度工作让他的身体有些疲惫,但他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状态,眼神变得锐利而专注。随着穿刺针精准刺入胸腔,大量淡黄色的胸水顺着引流管缓缓流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安静的抢救室里格外清晰。患者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呼吸也不再那么急促,监护仪上的氧合指数开始回升,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稍稍松了口气。
但抢救远未结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护团队紧接着给予患者抗炎抗感染治疗,同时补充胶体,维持患者体内的液体平衡和营养支持。在接下来的6个小时里,医护人员寸步不离地守在患者身边。医生们紧盯着监护仪上的各项数据,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随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护士们则一丝不苟地执行医嘱,定时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更换引流袋,还不时为患者擦拭身上的汗水、清理口腔分泌物,给予无微不至的护理。
期间,患者曾出现几次病情反复,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再次变得急促。医护人员立即展开紧急处理,调整呼吸机参数、给予药物支持,每一个环节都配合得默契十足。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他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一定要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终于,奇迹出现了。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成功脱机,从无创呼吸机更换为高流量吸氧。当看到患者自主呼吸平稳,意识逐渐清醒,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简单交流时,在场的医护人员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护士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眼眶微微泛红,说道:“虽然这个五一我们在忙碌中度过,但能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切都值得。”
患者的家属早已泣不成声,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哽咽着说:“谢谢,谢谢你们救了我父亲,你们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而此时的医护人员,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下一位患者的救治工作中。
北京航天总医院 急诊科
·在这个五一假期,像这样争分夺秒的抢救故事,在我院急诊科不断上演。这里的医护人员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责的坚守。他们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放弃外出游玩的轻松惬意,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他们常常顾不上吃饭、喝水,甚至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被口罩压出深深的勒痕,但他们从未有过怨言。
·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不仅展现了我院急诊科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和默契的配合,更彰显了广大医护人员在节假日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用专业的技术、温暖的关怀,为患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诠释着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的医者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