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医院

返回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医德医术并重 不忘初心前行——记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庞克军

发布时间:2019-09-10 13:27:47 来源:政工处 作者:王琳

16年,5840天,140160小时……用心诠释使命,用行谱写担当,漫漫行医路,他用实际行动讲述了一名神经外科主任的职责与使命,他就是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庞克军,一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刀尖“舞者”。

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或者电影《恩赐妙手》,一定会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神经外科的手术在医学界常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结构复杂、分区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

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几个小时,尽管这个“战场”难度高、时间长、风险大,庞克军主任带领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努力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艰难且漫长,“完美”手术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没有捷径,只有百倍努力和加强学习、多做手术积累经验,多动脑筋,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庞克军一丝不苟。

他曾经为一名74岁的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肿瘤巨大,跨越小脑幕上下,位置很深,压迫脑干和小脑,乙状窦和横窦被压迫闭塞,血供丰富,肿瘤与多个后组颅神经黏连在一起,侵犯乳突骨质一旦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

手术历时12个小时,庞克军丝毫不觉疲倦,反而非常兴奋,因为手术很成功,完全保住了每对颅神经。

他利用接触性激光刀,切除岩斜脑膜瘤,瘤体位置很深,位于小脑幕上下,压迫脑干和小脑,包绕滑车神经、面听神经和三叉神经,瘤体血供丰富,庞克军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过九个小时,将瘤体全部切除,同时成功保留每一根神经,脑干没有任何损伤。

在庞克军的带领下,神经外科永攀高峰,独立成功开展了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经单鼻孔在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鼻内镜下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了精品。

庞克军说:“病人和家属选择我们,而没有去找别的医生,这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自己要在手术中追求极致和完美,给病人带来最好的结果,这也是我愿意追求新技术的动力来源。”

把责任感融入每一处医疗细节

完美的手术效果,来自科学意义上的严谨。庞克军强调,“医生要有责任感,就临床医师而言,要经常到病人床边,发现和解决病人的痛苦。”

为此,他要求医生要在病房坐得住,把精力放在病人身上,关注病人身上发生的每一个变化。

医生郑典刚总结庞克军的特点,一个字就是“严”。所谓“严”,就是严谨治学、严格管理。

庞克军更是以身作则,把责任感融入每一处医疗细节。他说:“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支撑我勇气和信心的就是医生的职业责任感。”

总医院神经外科每年完成手术虽然只有几百例,但要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纠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工程。

庞克军把影响医疗效果的术后血肿和术后伤口感染等问题,作为专题来抓。为了及时发现医疗质量问题,他在担任科主任以后,每天早晨都坚持到病房,组织全科值班医生大查房,注重查找不足,一旦发现问题,他都及时处理解决并点评,提高医生的临床观察处理能力。

狠抓基础工作是庞克军的一贯作风。他在医院核心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开、关颅手术操作,推行围手术期治疗常规措施,严格做好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

在担任科主任四年内术后没有一例感染,这与庞克军带领下严格的团队管理密不可分。

他这样做,不只是为了病人,也是为了医生,因为“只有日积月累,不断严格要求,提高责任心,医术才能提高”。

以医术胜 更以医德胜

“素昧平生的患者愿意把生命交给你,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深的信任?”

在庞克军还是主治医师的时候,负责一个从农村来的病人,患者经济条件比较差,庞克军看在眼里,担心他术后营养不良,特地给他买了两箱牛奶,让他补充蛋白质,患者感激不尽。

还有一次值夜班的时候,有一位患者颅内压增高,突然呕吐起来,庞克军赶到床旁,担心患者因为呕吐物憋闷窒息,来不及多想,立刻用手为患者清理口腔,直到患者转危为安。

就在不久前,庞克军在手术室帮忙将一位老太太从平车转移到手术台上时,用力不当,不小心扭伤了腰,但是他戴上腰托,强忍着腰部疼痛和不适,坚持做完接下来的两台手术,才肯休息。

“我记得2008年第一台微创脑动脉瘤手术,患者是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虽然作了充分准备,但多少心里还是有压力的。当时患者家属对我说‘庞大夫,你放心做吧,如果手术失败,是孩子命不好,手术成功是你的医术好’,这句信任的话给了我巨大的鼓励,也让我铭记一生。”庞克军说。

正是这种内心触动,庞克军当上科室主任后,大力倡导“温情医护”:主刀医生手术之前要亲自和患者沟通,手术后在病情许可时亲自扶病人下床。

他不仅以身作则,更督促同仁认真践行。

一位来自菲律宾的患者,花了80万包专机来总医院治疗,还有一位朝鲜驻华使馆人员也因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在总医院入院,他们都是因为患者口口相传,慕名而来。

庞克军常常告诫医护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的亲朋好友生病了,你想得到什么样治疗?那就是你现在需要做的事。”

他不仅想方设法为患者节省费用,更是“随叫随到”,只要患者有需要,一个电话,不管多晚,不管多累,他一定及时回复,必要时赶往医院现场指导。

他深知,大脑无小病,来到神经外科的每一位病人,都是忧心忡忡,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医生的温情回应,正是病人最有效的“安慰剂”。

虽然听不到华丽的词藻、深奥的医学原理,但是庞克军的话语中却充满了“医患理解”的和谐,“性命相托”的责任感。

在大家都以为天天忙的像“打仗”的神经外科,他就这么平和温暖地履行着一个医者护佑生命的天职。

(政工处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