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医院

返回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面对生命 全力以赴

发布时间:2020-05-06 13:25:03 来源:干部医疗科

一场抗疫战斗,跨过冬春,步入初夏。自疫情爆发以来,干部医疗科病人数量有所减少,但重症病人显著增多。同事们略带调侃地总结:“现在留下的可都是精华呀!”此非虚言,在此特殊时期,来我科就诊的,基本都是在家中忍无可忍的急重症患者。

13床的崔奶奶就是典型的代表。老人家已到期颐之年,今年100周岁,近3个月来,先后因肺炎、感染性休克、泌尿系感染、心功能衰竭等疾病在我科治疗抢救。近1个月之内,两次患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室壁瘤、窦房结功能障碍,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干部医疗科全力以赴、精准治疗,考虑到其年龄特点,小剂量滴定个体化用药,配合细致入微的护理照料,使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时刻。但是难题又接踵而至:崔奶奶早已丧失吞咽功能,长期靠胃管鼻饲进食,但目前她的贲门括约肌功能也失效了,也就是说,通过胃管打到胃里的食物,很快就顺着食道返流到咽部,部分呕吐出来,另一部分呛到气道和肺,造成吸入性肺炎。曾经去导管室下过空肠营养管,但才用没多久就被老奶奶迷迷糊糊拔掉了。至今,她已经1个多月没能从胃肠道进食了,全靠静脉输注营养液提供每天所需的能量。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丧失,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对此,家属十分焦急,医生们也几次尝试带着全套抢救设备和氧气袋、推着病床护送崔奶奶去导管室放置空肠管。但每次都是才出门十几米,就因喘憋加重铩羽而归。从病区到导管室的路不过100多米,却如同天堑,无法逾越。

怎么办?再等等?如果心功能再恢复一些,是否有机会再去尝试?

“等?继续全静脉输液营养,心衰好转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作为医生不能放弃每一条生命,时间不等人啊!”高永红主任说。她马上积极联系到床边空肠营养管厂家,在和家属充分沟通征得其同意后,开展了我院第一例床边鼻空肠营养管盲插置管术。和插胃管不同,下空肠管手法要求极高,速度、手感,何时用力、何时等待,听诊是“气过水声”还是“气过气声”,都有严格标准。我科这第一例操作,就啃了块硬骨头——这不仅是我院第一例徒手盲插空肠管,也是培训专家见过的年龄最大的空肠管插管患者(目前最高年龄91岁)。高永红主任亲自督阵,4位护士、医生分立床边,轻轻扶住老奶奶的头部和四肢,在她耳边不停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干部医疗科一病区有着十几年临床工作经验的骨干护士武丽霞主动请缨,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整个插管过程可谓困难重重。百岁老人的胃肠蠕动本就十分缓慢,加上患者容易惊恐躁动,每一次摇头晃动或者咳嗽恶心,管子就会退出一小段,非常考验操作者的耐心。管路进入65cm至75cm是从胃部通过幽门进入空肠的关键点,为避免戳破胃肠壁,不能暴力,小武要保持“悬腕持笔法”握着空肠管全神贯注地等待,等待胃蠕动的每一瞬间,往前推进几毫米。此段距离仅为短短的10厘米,却足足用了40分钟,蜗牛的速度也不过如此吧。从开始插管到管路进深95厘米固定在位,整整用了1小时,由于持续保持弯腰举臂悬腕动作,武丽霞操作下来已是汗如雨下。随后的床边腹平片显示,营养管优美地盘成“C”型进入空肠,置管成功!现在,崔奶奶已经可以通过这根空肠管摄入葡萄糖、水和几百毫升营养液了,逐步减少了静脉输液,心功能的指标在渐渐好转。

“医者仁心,永不言弃”。践行这一光荣誓言,不仅需要有一颗仁心,还需要开拓的思路和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在这特殊的3个多月里,干部医疗科全体员工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抢救多例急性心梗、心衰、休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患者,我科3台无创呼吸机处于满负荷使用状态;挽回了多例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衰、肾病综合征、癫痫大发作、脑血管夹层动脉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也衬托出生命的脆弱与可贵。干部医疗科医护人员有信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坚守信仰,敬佑生命,为每一位信任我们的患者竭尽全力,打开通往康复的大门。

干部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