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医院

返回

首页 >> 科室一览 >> 干部医疗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北京航天总医院干部医疗科高永红主任荣获一院“感动我们”人物

发布时间:2021-07-19 18:30:34 来源:政工处

微信图片_20210719163937.png

7月13日晚,火箭院隆重举办2021年《感动我们》人物颁奖典礼。北京航天总医院干部医疗科高永红主任荣获一院 “感动我们”人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航天报等媒体现场报道。

微信图片_20210719163949.jpg

“岁月带给老年人的病痛,我们要用温柔拂去,老一代航天人一辈子把个人价值追求和航天事业和祖国荣誉紧密融合在一起,他们是一群有精神有灵魂的航天老人。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要让他们有质量的活着,有尊严的离去,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目前正在做,而且未来要继续做的事情。”高永红在颁奖典礼上发自肺腑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总医院干部医疗科收治的都是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快,医疗与护理任务重繁重,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学科。作为医生,高主任关爱老年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病人的状况了如指掌,病人的事永远排在第一位。作为科室主任,高主任不断范科室管理,首推“滚动式精确化服务”,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科发展,不断提升团队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微信图片_20210719163951.png

【事迹回顾】

高永红是北京航天总医院干部医疗科(以下简称“干保科”)主任,她始终牢记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她说:“病人在我眼中就是生命,我对他们不是简单去治疗,而是用心去守护生命。”

说起选择医生这个行业,高永红回忆道:“我高中时有个同学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正好救治了另一个同学得急性胆囊炎的父亲。我听他们讲述病人发病时的痛苦,到术后痊愈的完美结局,马上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崇敬和羡慕,能够治病救人,觉得特有成就感,高中毕业时我选择了报考医学院。”

高永红从医25年来,作为晚辈,她从子女的角度关心安慰病人;作为医生,她从病人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去理解、去医治。

回顾这些年从事老年病研究,治疗老年人的经历,高永红感慨道:“美国特鲁多医师说过,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这句话对于我们服务于老同志的医护人员,更应该去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人文思想。”

病人的事总是第一位

高永红说:“当医生这些年,病人的事无论大小在我心里都是大事,我都会认认真真对待,认真做人、认真做事,是我的原则。”

高永红刚到北京航天总医院工作时,医院当时还没有送餐服务,她看见病房里有一位老太太,到了吃饭的点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饭。一问才知道,老伴儿脚崴了,不能给她送饭,子女又不在身边,高永红赶紧跑回宿舍,厨艺不佳的她好不容易做好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她满心欢喜地端着这碗热乎乎的鸡蛋面,急急忙忙往病房走,没想到在快进入病区时,走在她前面的人开门进去后,没注意到后面还有人,随手甩过来的弹簧门重重地打在高永红端的碗上,一碗面全部扣在她身上。

当时高永红就被打懵了,她定了下神儿,一边收拾,一边忍不住流下委屈的泪水。打扫完毕后,她又赶回宿舍,在小伙伴的帮助下,重新给老太太做了一碗面。

高永红丈夫佟铁峰告诉记者,在他们家里,病人的事永远排第一。一年冬天,他去接高永红下夜班,刚回到家门口,就接到电话说科里收了一个重病人,他们车都没停,调头就回去了;处理完病人,刚到家门口,高永红又接到另外一个病人情况恶化的电话,他们又掉头回去了;第三次又回到家门口,一通紧急电话又把高永红叫回去了,这次他们俩就没再回家了,索性直接上班了。

佟铁峰讲到这时,无奈地笑了。他说,像这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虽然是特例,但是半夜三更赶到科里抢救病人、下班时有重病人无法回家却是家常便饭,这么多年来他们俩因为高永红抢救病人而作废的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已经不计其数了。

对病人状况了如指掌

在高永红的职业生涯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工作态度始终伴随着她。她提出“滚动式精确化服务”,就是通过不断获取病人最新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资料,确保医疗服务更加精确化。

高永红的同事王蕾医生介绍说:“在我们这里经过一个完整医疗服务过程的病人,我们对他们的情况比较清楚。这种服务模式各环节之间首尾相连,形成滚动式的医疗服务体系,今天看来就是应用大数据的诊疗方法,高主任能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这个观点,还能一直把它坚持到今天,真心挺牛的。”

说到有幸成为“滚动式精确化服务”的受益者,一位姓贾的叔叔还是难掩激动之情。他说从他老伴儿老王给高永红打电话算起,到他本人被送进协和医院的手术室,前后不超过9个小时,病魔还没发威之前就被消灭了。

一天夜里,王阿姨打电话给高永红说,老伴儿老贾腿有点痛,觉得是关节炎犯了,准备第二天去开些止疼膏药。高永红对每个病人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在电话中,她详细问了下老贾的症状,结合他近期就诊的情况,高永红马上感觉到这不是普通肌肉酸痛或关节病的表现症状,腿疼只是表象,潜藏的应该是严重的病症。高永红在电话中告诉王阿姨,必须马上带着贾叔叔入院检查。老两口出于对高永红的信任,一刻没有犹豫,马上来到医院,经相关科室会诊后,诊断结果是早期“下肢动脉栓塞”,必须马上手术,否则,轻者要截肢,重者会危及生命。

干保科启动科内“紧急抢救预案”,立即与协和医院的有关专家取得联系,开通了救治“绿色通道”,贾叔叔被紧急送往协和医院立即做了手术。贾叔叔痊愈后,每次来到干保科,总是说:“我这条腿是高主任给的!没有干保科,我今天就不可能走着来看你们了。”

干保科王杏芬医生也介绍说,“滚动式精确化服务”不仅能让干保科医生随时掌握病人病情,而且能对病人潜在的危险有所预料。由于对病人情况的深入和时时了解,干保科医生能从病人不明显的小症状,查出潜在的大问题。

高永红说:“一天我下班已回到家,接到协和医院曹大夫的电话,说他父亲感到不适,但病症并不明显,他现在外面,没在东高地,家里就是老两口,行动都不方便,让我帮他拿个主意。曹大夫本人就是协和医院的医生,但他一直把老父亲交给我们治疗,主要是看中了我们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和足可以与协和医院媲美的医疗责任心。”

“我记得当时听他一说,我脑子里就调取出了他父亲治疗的很多信息,他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伴有动脉硬化等多种病症,我甚至记得老人的血压和血糖的数值。所以,曹大夫刚说完他父亲感到有些胸闷,我马上就意识到老人有可能是心梗了,因为这个老人像大多数老人一样,最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总是报喜不报忧,这个时候能给孩子打电话,虽然看似轻描淡写地叙述病情,但我完全能读懂老人的心思,他就是在求救!我认定他是心梗前兆!于是我马上对曹大夫说,你往回赶吧,我马上启动紧急预案。”

高永红赶紧申请了一辆救护车,老人由于及时安装了心血管支架,不久后就痊愈了。

“接触过院里许多老领导、老专家,他们传承给我们的航天精神、航天文化还有航天的科学管理方法,我们一定会以医疗服务的形式,惠及到千千万万的航天人。我看着病人痊愈出院,心里感受到的不仅是医者仁心的成就感,还有作为一个航天人的自豪感。”高永红平静地讲道。

走进病人内心才能感同身受

记者看到高永红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等书法。高永红说道,这些是她治愈过的患者为表示感谢写的,对她来说更像是鞭策,她经常问自己:“我做到了吗?”“我做好了吗?”

一次,高永红去辽宁鞍山农村义诊,她发现当地的医疗水平比较低,有些病人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病,这让他们本来就不高的生活水平变得更差。高永红就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能给这些病人既有效、又便宜的治疗方案。

一位老太太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她拿着过去所有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来找高永红看病,说吃了很多药,效果也不太好,已经花不起更多钱看病了。高永红认真询问了她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经过再三思量,她说:“大妈,您现在最厉害的是糖尿病,咱们先控制血糖,再治其他的病好不好?”老太太说:“那得花多少钱啊?”高永红安慰她说:“您先花二三十块钱买一盒药吃上一个星期,下个星期再来检查,看看效果。”这时候随诊医生赶紧说:“高主任,这次我们只安排了一天的活动,下星期就不来义诊了。”高永红说:“没关系,下星期我自己来。”通过高永红花钱不多、效果还不错的诊治,老太太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事后,老太太从家里拿了一兜柴鸡蛋过来,正好赶上高永红没出诊。第二周,老太太拿了家里种的梨又来了,可又没赶上高永红出诊。第三周,当地医院医生知道这老太太还会来,特地给高永红打电话说:“你治好的一个老太太,来了两次都赶上你没在。这周你是否出诊,老太太非常想见你。”

高永红正好也赶上这周出诊,老太太真的又来了!这次老太太蒸了一大锅馒头给她,为了让老太太开心,她特地从鞍山把这兜馒头背到了北京。高永红说这些馒头,他们吃了很长时间,每次吃的时候心里都暖暖的。

高永红指着办公室墙上“医者仁心”的书法说,这几个字是一对老夫妇托自己女儿从五台山给她带回来的。夫妇俩都患有高血脂、高血压,还有心脏病等老年病,平时常看高永红的门诊。老太太还有严重的焦虑症,浑身上下总是觉得不舒服。她在北京很多医院都看过病,只有高永红对她特别耐心,每次都要开导她很久。老太太治好后,心情大好,总是和老伴儿去旅游。她总是说:“我现在的幸福是高主任给的。因为我焦虑,连家人都烦我,只有高主任走进我心里,让我豁然开朗。”

老两口把高永红的事告诉了女儿,他们女儿也是个有心人。有一次她去五台山,特意找到法师说:“我今天是来给高永红医生祈福的,她不但治疗我父母的病痛,还治愈我母亲的心病。平时我们送她礼物,她从来不要,听说她最近身体不太好,我想给她求个平安福。”结果,法师听完,给她写下“医者仁心”这幅字,并说:“你把这个字送给她吧,保佑她平安。”

一辈子要为老年人服务

“中国人讲究传承孝道。老年人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在我这个岗位,守护老人的健康,对社会对家庭就是贡献。”高永红如是说。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家人送到干保科时,大家看到老人瘦骨嶙峋,大概1.7米的个头,体重只有80斤,蜷缩在床上,奄奄一息。大家不禁感叹“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老人家属握着高永红的手哭诉,半年来老人一吃饭就咳嗽,根本不能进食,免疫力极低,总是感冒发烧。

高永红诊断老人为肺部感染合并营养不良,因营养不良致使感染不能治愈,意识到营养支持是当务之急。老人入院第二天就出现呼吸衰竭。时间就是生命,高永红带领重症小组讨论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通过鼻饲补充足够热量及蛋白质。

老人通过营养干预和药物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高永红逐渐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康复踏车训练、计算能力恢复等。最后,老人可在家人搀扶下行走,还可以颤颤巍巍地写字了。老人基本痊愈后,家属看到老人又恢复了活力,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高永红解释说,近几年我们治好了很多这样的老年人,给了子女们更多尽孝心的机会,北京市的老年营养基地才能授予我们科室,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很不容易的。全北京只批准了4个基地,北京医院、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航天总医院。

赵明月医生讲述了一位70岁刘阿姨的故事,这位病人经常到高永红门诊看病,她总是怀疑自己得了重病,一会头疼、一会胸闷,一会全身各处都不舒服,经过高永红反复检查,发现刘阿姨并没有什么器质性疾病。

每次刘阿姨来就诊,高永红认真又耐心地和刘阿姨沟通交流,慢慢地对老人的生活现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老人平时都是一个人住,没有什么家属陪着,总是感觉孤独,夜里睡眠也不好,年龄越来越大,总觉得身体有什么问题。高永红特意联系老年心理精神疾病专家会诊,给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治疗,老人渐渐恢复了正常。高永红不断意识到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她联合外院专家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增加了老年心理问题门诊。

院里一位退休的专家来找高永红看病,开了药方,刚和他说明了药物的口服时间和剂量,老人转身回来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高永红心里感到很奇怪,她对这位老人很了解,知道他平时是个很细心的人,以前很少有这种现象。

高永红通过和老人聊天发现,他不仅经常忘记吃药,还会忘记很多事,刚要去干事,一转身就不知自己要干什么了。多次的接触,让高永红意识到老人是出现了认知障碍,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她在门诊过程中,发现东高地地区很多老专家都出现了这类情况,为了更好地预防这种疾病,高永红向院里申请了阿尔兹海默疾病相关课题研究,希望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

高永红充满信心地说:“老年医学研究没有固定路径,而且充满挑战。老年医学会成为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我要把老年医学当成毕生的事业,我的工作目标就是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质量。”

一门心思忙工作

佟铁锋开玩笑说:“这些年高永红心里只有工作,买菜做饭和当小高“专车”司机是我工作之余的重要工作。”

高永红因为工作忙碌顾不上吃饭是经常的事,有时候忙活一整天也顾不上吃一顿饭。一天早上5点多,她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一位80多岁的老同志突然心脏衰竭了,当救护车把他送到抢救室,老同志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高主任,救命!”虽然值班大夫已经开始了抢救,但是家属还是忍不住给高永红打了求助电话,她匆匆赶到时,也没顾上吃早饭,忙活了一上午,从抢救室里出来时已经中午12点多了。

一脸倦容、饥肠辘辘的高永红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盒准备吃饭的时候,却发现一个老病号,换好便装,扒着窗户向外看。于是她走上去问老同志:“你是不是等着儿子接你出去吃饭呀?”老同志说:“对啊,今天儿子从靶场回来,中午要带我出去吃饭。可现在还没到,我饿得头都晕了。”高主任马上说:“你儿子工作没做完,特意让我给你送饭来了。”说完就把自己的午饭送给了老人。当老人的儿子匆匆忙忙、一脸愧色地走进病房的时候,发现老父亲正有滋有味吃着盒饭。知道了事情真相,这个中年汉子握着高主任的手哽咽着,硬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下午,正赶上高永红出专家门诊,连续看了20多个病人,连口水都没顾上喝。晚上下班时她又累又饿,在回家的路上晕倒了。

高永红全身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对此,她解释说:“家里家外老佟一个人都负责了,我没有更多负担,一门心思全都忙工作了。我很感激老佟对我工作的支持,也感谢科里所有同事的支持。”

高永红告诉记者,从医二十多年来,她知道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在一些病痛面前,即使医术高明的医生,也会束手无策。“我愿在服务老年人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做一个有良知和爱心的医生,把关怀与安慰传递给每一个病人,这是治病救人的真谛,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我和很多医生一样,会把特鲁多医师的墓志铭作为行医准则: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