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技术创新|优化血管通路管理 提升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双腔PICC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技术突破
双腔PICC
重症医学科血管活性药物的精准输注对维持患者循环稳定至关重要。北京航天总医院护理部引入双腔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技术,实现一端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另一端同步补液或输注治疗药物,减少因药物更换导致的循环不稳定。
为确保技术规范应用,护理部部长赵惠荣多次组织专家授课,并选派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赴国内知名医院进修,提高团队专业能力。这些措施优化了重症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护理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01 临床实践
双腔PICC助力循环稳定
2025年04月01日,科室成功实施一例双腔PICC置管。患者为高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循环衰竭病例,因血压波动明显、循环不稳,需精准管理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经科室主任孙亚萍及护士长韩洪娜统筹协调,护理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在静疗专科护士刘晓宇的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精准穿刺及置管。
术后,双腔PICC使患者血压迅速稳定(由78/45 mmHg升至102/65 mmHg),循环功能改善,组织灌注及供氧能力提升,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这一案例体现了双腔PICC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02 关键优势
双腔PICC提升治疗精确度
·减少反复穿刺,降低血管损伤,双腔设计允许不同药物通过独立通路输注,减少多次穿刺需求。
·优化药物管理,提升治疗精准性同步输注血管活性药物与补液,减少更换期间的循环波动,提高稳定性。
·降低感染风险,提升安全性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风险。
·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管理,加速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预后。
·提升护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输液管理,减少护理工作量,降低并发症相关支出。
·双腔PICC一腔可用于CVP监测,实现血流动力学实时评估,优化液体管理策略,同时减少额外穿刺,降低血管损伤及感染风险。
03 持续优化
创新护理助推学科发展
重症医学科致力于技术创新,以提升护理质量为目标。双腔PICC的成功应用拓宽了血管通路管理的新思路,进一步提升护理团队专业水平。
未来,我院将持续探索先进护理技术,加强学科协作,优化个性化护理方案,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