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礼赞劳动 致敬奋斗|北京航天总医院多学科协作 争分夺秒为患者抢出"生命通道"
当整座城市沉浸在迎接五一假期的轻松氛围时,北京航天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却依然灯火通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多学科会战"正在这里上演——为让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在五一假期前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胸外科、手术室、麻醉科,病理科开启绿色通道,成功实施全麻下超声支气管镜(EBUS)引导活检术,用仁心仁术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医者担当。
享突发占位揪人心
黄金72小时倒计时
患者60岁,因持续咳嗽、咳痰1月,加重伴胸痛来我院就诊,胸部CT显示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右肺下叶占位,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按照常规流程,患者完善肺增强CT, 支气管镜检查及肿瘤筛查至少需1周,若需进一步病理活检安排手术至最终获取病理诊断需要2周,但五一假期将至,若延迟检查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闫春良在病例讨论会上斩钉截铁:"肿瘤诊治讲究快,我们必须为患者抢出这个'时间窗口'!"
享受多学科"极速"集结
全流程无缝衔接
面对复杂的气管周围病变,传统支气管镜难以精准定位。科室当即决定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刘亚峰亲自联系影像科安排加急肺增强CT 及初步气管镜探查,气管镜明确外压型肿瘤狭窄,直接气管镜取材困难后,迅速联系胸外科主治医师辛兴复核影像资料,确定EBUS手术方案;麻醉科主任樊宏及手术室护士长周玉琴克服五一假期前手术室人手短缺,手术间安排满员等困难,带领团队优化麻醉方案,将术后苏醒时间缩短30%,提前调试EBUS设备,备齐急救药品。各部门将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术前准备压缩至18小时,创造了我院介入诊疗的"加速度"。
托举生命希望
医者仁心显担当
"没想到五一假期前还能完成检查,医生们连晚饭都没顾上吃。"患者家属红着眼眶说道。此刻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而病理科依然亮着灯,技术人员正在连夜处理标本。这场由我院四个科室协作、数十名医护人员参与的"生命接力",不仅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更彰显了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节假日坚守岗位是我们的常态,但这次特别有意义。"呼吸与危重症主任闫春良脱下手术服时,墙上的时钟已指向晚上7点,"当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时,每一分钟都值得全力以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白衣天使们用专业与温情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当人们享受假日时光时,正是这些默默坚守的身影,守护着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