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暖心医刻|刀尖上的守护——北京航天总医院骨外科为19岁少年“神经迷宫里拆弹”
19岁的青春年华,本应是肆意飞扬、追逐梦想的美好时光,然而一位年轻男孩却被右臂持续的疼痛与麻木无情纠缠,日夜难安、寝食难眠。
一年前,一场意外致使这位年轻少年肱骨骨折,随后他在外院接受了内固定手术。可谁能想到,术后内固定物紧紧贴近神经,引发了钻心的疼痛与麻木。对于男孩和他的家人来说,二次手术既是重燃希望的曙光,也是充满未知的艰难挑战。在四处辗转、奔波多家医院后,他们最终将所有的期盼与信任,都寄托在了北京航天总医院骨外科。
手术室里,无影灯如利剑般刺破寂静。在这具尚显稚嫩的年轻躯体中,肱骨骨折愈合后的内固定物旁,几束纤细如发丝的神经紧紧依偎着。对于这位刚步入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手术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容不得半点差池,稍有不慎,终身手部麻木或功能障碍的阴霾就可能如影随形,笼罩他未来的漫漫人生。
“再仔细核对解剖定位,重点标记好神经走行区。”骨外科主任彭海洲沉稳而坚定的声音打破了手术室的沉静,他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定在影像图上那片与神经“纠缠不清”的手术区域。为了这台堪称“在神经迷宫中拆弹”的高难度手术,医疗团队针对这位19岁患者独特的骨骼与神经特点,反复推演了三次。切口角度精确到毫米级,器械选择精心避开可能刺激神经的款式,就连止血钳的开合力度都制定了细致入微的预案。那一本本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对年轻生命的珍视与呵护。
手术室内静谧得只能听见呼吸的起伏声。骨外科主任彭海洲握着手术刀的手稳如磐石,每一次下刀都精准避开神经分布的“雷区”;手术过程中,他小心翼翼地分离各种组织,在贴合钢板的位置,更是全神贯注,因为稍有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张孜君医生则紧盯监护仪,以敏锐的洞察力精准递上最适配的器械。当最后一块内固定物被小心翼翼地取出,两位医生额头的汗水早已浸透了口罩——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台手术的成功完成,更是为19岁的人生扫清了一道可能致残的巨大障碍。
术后第二天,患者家属满心感激,攥着厚厚的红包来到护士站,声音哽咽地说:“孩子才19岁啊,要是手废了,这辈子就全完了,你们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彭主任再三推让无果后,让护士长悄悄将红包里的钱存进了患者的住院账户。
当19岁的患者在住院账单上看到那笔“意外存款”时,年轻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紧紧握着彭主任和张医生的手,声音颤抖、哽咽着说:“我知道这场手术有多凶险,你们不仅保住了我的手,更保住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
走廊上,阳光正好,温柔地照亮了“敬佑生命”的标语,也照亮了这场温暖而特殊的守护。北京航天总医院骨外科的医护人员们,为年轻的生命穿越神经密布的“雷区”,用医者仁心拒绝金钱的衡量——这是属于19岁男孩的幸运,更是医患之间最动人、最真挚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