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医院

返回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建设 >>建院55周年 >>征文活动> 正文

建院55周年

征文活动

岁月如歌--忆一分院医疗机构创建前后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于1956年,二一一厂于1958年10月归属五院领导。这时在厂卫生科(门诊部)基础上,筹建职工医院的工程已经在建设中,为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满足医院开业时的实际需要。业务建设与基本建设同步进行,卫生科领导把现有的医护人员90%以上,送往北京同仁医院(上级合同医院)进修学习,个别还送往医学院校学习培养。

    1957年11月16日一分院正式成立时,职工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已近完成。100张床位的职工医院建在吴良庄北侧,四周没有任何围挡,周围成堆的建筑废料、瓦砾、垃圾、坑洼不平的地面长满了杂草和树木,还不时传来鸡犬之声,极目望去,显得空旷而荒凉。上下班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水泥。但是广大职工建院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不怕脏、不怕累,积极主动地从早干到晚,女同志负责室内,清理卫生擦门窗;男同志车拉肩扛,清运垃圾,拨草平地,清除蚊蝇滋生场所,种花栽树。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劳动和绿化,改变了脏、乱、差的环境。当年被评为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为迎接开业急需,同志们借来一台缝纫机,会使机器的女同志,加班加点轮流干,赶制病人住院使用的被、褥、床单和枕套,共计200余套、800多件。棉球、棉签和纱布辅料等消耗用品,也都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解决。这不仅满足了开业的需要,也为国家节省了开支。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辛勤工作,终于在艳阳高照的八月迎来了“首都机械厂职工医院”开业挂牌典礼,北京市卫生局和同仁医院派来代表,二一一厂主管副厂长班茂萱,副书记冬春参加,并宣布高世明同志为职工医院院长,邢寿龄同志为副院长。

   高世明是1939年8月参加八路军的一个老兵。1948年2月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1950年10月毕业后分配到华北航空处,后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厂(转业后,定名为二一一厂)。此前曾任厂卫生所所长、卫生科科长。

医院开业时有职工近150人,医护人员占80%以上,设有内、外、儿、妇科和结核疗养所及门诊部,非临床科室有药房、化验、放射、理疗、供应等科室,在卫生防疫方面还设有卫生防疫组、地段保健组、工业卫生组,由院长直接领导。为面向生产、为基层服务的需要,在厂区设有5个保健站,东高地家属区一个。当时只有120余人的医护人员,100张床位的医院,负责7000多名职工,和东高地、西洼地、红房子等地区的家属5000余人的医疗预防工作。进修回来的同志,都成为医院业务技术骨干,既负责病房治疗,又出门诊看病,下班后,还要去地段(每个人都有)进行卫生防病宣传和发放预防药品。当时医护人员经常不能正常下班,一个人要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缓解医务人员的严重不足,经市卫生局同意,厂党委批准,医院开办医生(大专)学习班,护士(中专)学习班,对未经正式医学院校毕业的同志,按正规医学院校教材要求,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志们学习热情非常高,特别是上夜班的同志照常参加上课考试,不影响正常上班。有一次晚上下大雨,借用的地下室药库进水,高世明带头参加抽水和抢搬药品器材,保住了国家财产没受损失。天亮后,大家吃完饭,毫无怨言继续上班,开始紧张的工作,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首都机械厂职工医院,在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辛勤劳动,以主人翁姿态和高度责任感,以艰苦创业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设成具有科室齐全、设备配套的正规医院。1958年夏天,○○三八部队一大队(一分院)从长辛店搬到二一一厂西大院。1959年2月,二一一厂划归一分院领导。5月,国防部五院决定:二一一厂职工医院划归一分院建制,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一一医院,组建三个处,建立13个科室,五个保健站、一个结核疗养科。9月,总参、总后联合通知,兴城疗养院划出75张床位,收容一分院疗养病人。随着医院性质的变化,解除了与同仁医院的合同医疗关系,并确定三○一医院为三一一医院的上级医院。同年10月底,在五院小礼堂召开了欢迎会,会议由五院卫生处副处长吕坚同志主持,五院院务部刘部长致欢迎词,五院政治部主任王文轩代表五院党委讲了话,对职工医院并入五院表示欢迎。你们是五院系统的第一个医院,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医院要抓紧建设,以适应五院发展需要。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政治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更好地为广大科技人员和家属服务。讲话后,王文轩同志与到会的同志合了影。

为加快医院建设,经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同志批示,于1960年3月份,辽宁军区的第五四二医院加上二○四、二○五医院部分同志约150多人并入三一一医院,这时医院已有职工350多人。

   1960年7月,三一一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集体参军,5层病房大楼开始动工建设。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满怀豪情,立志扎根一分院献身国防科研事业,迎接一分院的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新高潮。

   1960年4月,先后下达任命书。智秉铮任院长,韩思汤、高世明任副院长,亓富宽任政治处主任,张明玖任医务处主任,邢寿龄任行政处长。

1965年6月1日,国防部五院及其所属单位集体转业。五院改成七机部,三一一改成七一一医院。

   2008年9月26日将是医院建院50周年。近50年来,在分院(一院)党委和院领导下,经几代医院的领导和全体医护人员、职工献身医院卫生事业,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了一个医疗设备齐全,卫生技术人才济济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分院领导从建院开始就明确提出:医院要为科研生产服务,为职工和家属服务,保护生命,促进健康增长寿命。医院的任务,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这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了方便看病,建立24小时门诊制度。保健站对部分病人送医送药上门。

    医院刚组建后不久, 1959-1961年期间国家遇到三年经济困难、传染病流行和“1059”仿制三件大事直接考验医院广大医护人员。

   一是,儿童麻疹流行。由于防治措施得力,在1332名麻疹易感儿童中无一人死亡,三一一医院被北京市评为麻疹防治先进单位。高世明、韩思汤、钱瑞芬、吴林林四位同志作为先进单位代表,参加了由北京市组织的在中山公园召开的庆功大会。

    二是,肺结核的防治。1960年12月,总后卫生部根据军委的指示:将海军兴城疗养院400张床位全部腾出专收五院的肺结核病人;迅速查清一分院肺结核病人有多少,及时组织防治。接到通知后,医院对肺结核病人分为三种不同病情进行处置:一是较轻的又无排菌病人,边上班边治疗,在职工食堂开一个窗口买饭。并给一定的营养补助;二是病情较重,收容疗养科进行治疗;三是病情严重送兴城疗养院。全分院送兴城疗养院病人234名。经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我院老的肺结核病人基本治愈,没有发现新的肺结核病人。

    三是,及时提出建议。1960年12月24日,为分院建房的施工单位连续发生110余名流感病人,直接威胁我院广大职工和家属。经建议,院务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提高警惕,加强防护,并提出防止流感流行的七项有力措施,防止了流感在我院暴发流行。

    四是,为“1059”仿制成功贡献了一份力量。1960年,“1059”仿制进入关键时刻,也是国家三年困难的时刻,医院门诊部报告发现34例浮肿病。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一方面报告了分院,另一方面为尽快找出发病原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成立了浮肿调查防治小组。一分院院长刘很重视,及时召开有关人员会议,为加强全分院卫生工作,决定由院务部高文树部长组建卫生处,高世明任处长,负责卫生防疫、医疗卫生、工业卫生、传染病管理、妇幼卫生、药材供应管理和校官以上干部、6级以上工程师保健等工作。下设三个门诊部。卫生处成立后又进一步对浮肿病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浮肿病人在1960年就已发生,冬季发病高,男多于女,工人发病更高,以青壮年发病最多。通过临床体征和营养调查,结合病理分析,确定此次浮肿病人发病原因有二:一是大干“1059”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有的科技人员和工人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体力消耗太大了;二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不够吃,副食又跟不上。最后确诊为营养不良性浮肿。浮肿病人从开始发生到最后确诊,共发生2564人。

   诊断确诊,对病人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药物治疗,增加营养,休息三结合,且控制食盐摄入量。通过治疗,统计观察疗效,以含蛋白质高的消肿效果最好,在2564例病人中治愈2465人,治愈率占96.1%。

为了克服困难,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保证“1059”仿制成功,大搞农副业生产,为防治浮肿病收到很好效果。

    在一分院院务部高文树部长的领导下,在生产处和供给处组织参与下,大搞农副生产。据回忆统计,在1960年前后于河北省宝坻县大中农场生产高粱60余万斤;在黑龙江北安农场生产黄豆10余万斤;在内蒙古打猎数百头;在青海省养羊500余只,另外养鸡、养牛供给鸡蛋和牛奶等。

改善官兵和职工生活,防治浮肿,保证广大官兵和职工身体健康,度过了经济困难,为“1059”仿制成功贡献了一份力量。

高世明 周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