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印象
台湾的山水很有意思,你看得懂,它风情万种;你看不懂,会感觉满目皆空。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小学课本就曾读到:我们的宝岛台湾有阿里山有日月潭。对待台湾,我们心底已经存留有一种温情,我们对台湾山水有文化中国的历史情怀,因此一枝一叶总关情。
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珍宝。是啊!台北故宫有65万多件藏品。记得讲解员曾自豪的说:今天你在这里看到的都是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真品,这里没有复制品。走到那些宝贝前我只是睁大眼睛就像要把它们看到心里一样:源于清永乐宫的翡翠白菜、南宋书画展、清象牙透雕提食盒、橄榄核小舟:小小的橄榄核上雕刻有8个人物,当窗坐的是苏东坡,小船底部刻有《后赤壁赋》三百多字。乾隆爷的三希堂放着他认定的三件希世之宝,现如今中秋帖、伯远帖藏在北京故宫,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就藏在这里。
感受台北 :一座城市的气质何以体现?是由这里的街道、建筑、市民组成的吧?提起街道那就一定要去永康街。这条街和北京南锣鼓巷一样都被称为“好文艺的街”,它宁静低调、灯光幽暗。陶艺店、茶艺店、服饰店、书店……卖的东西都很艺术,店家都很闲淡,不关心你买还是逛。这里还有著名的吃冰的冰店,黄色的招牌很醒目。看着从街边书店买的书,吃着冰沁心扉的芒果甜品,那份悠闲至今也是难忘的!
台湾的道路和建筑是老旧但非常有序的。09年去的时候正值台风来临,路毁的很严重,一个小时轮换单向行驶。但让我们北京人震撼叹谓而自愧汗颜的是那种井然:长达几十分钟的等待,没有一辆车企图逆行超车;与北京游客焦躁抱怨的表现相对应的是司机长时间令人敬畏的沉默。在台北乘捷运时,发现就如报道的一样他们不吃东西不嚼口香糖不大声说话不打手机。做到这样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灯光为夜幕中的台北织就了一袭华美的金缕衣。记得从阳明山回台北下山时看到的台北:星光和灯火交相辉阳,璀璨绚丽,在颠簸的车上我没有拍照,但那画面永远地留在了记忆里。从80年代港台文学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我就记住了西门町、华西街。这次我终于有幸几个晚上都流连其间。夜晚的西门町,霓虹闪烁,色彩酷炫,人头攒动,节奏动感。这里有20多家电影院,一百多个放映厅。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满眼的红男绿女青春靓丽。
士林官邸曾经是蒋介石夫妇居住的地方,现在是生态公园。美人儿逝去,就像那残阳下衰败的玫瑰园只能隐约感受它昔日的美丽和浪漫。黄昏时分她一定是在这条小路拉着夫君的手散步吧。不知是哪一天蒋先生终于知道自己的复国之梦不会变成现实。他下了决心立遗嘱葬于大溪慈湖,心中该有多么苍凉。深绿色的湖水笼罩在玄黛色山林之间,黑色的天鹅悠游其间。红色顶瓦、淡蓝色墙面、白色窗棂,简单的一进四围院。昏暗的灯光映照下是黑色的大理石棺。除了几百座塑像散布山坡上,山边还有位老人也在陪伴着他,用呜咽的音符向他传递思念和敬仰。
美丽的阿里山云海犹如仙境一般,让我们整车人连连惊叹不已。日据台湾50年,日本人就通过小火车道盗采桧木,以至于几乎日本所有的神社都是台湾木材建成。桧木散发出一种芳香使这些木头在如此潮湿的环境中经年不朽,被盗采的树都生长了几百年,这断痕让我们无法忘记历史。
女作家伊乐这样描述她眼中的台湾女性:“印象中,真正的台北女人都举止优雅,穿着得体,说话温柔,是真正的淑女,她们大多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独立又不失传统美德。”我也觉得台湾人头脑里的积极、平和与责任感对于我和儿子都有学习的意义。
台湾是美丽的,台湾人是亲切的,我有个强烈的感受:台湾之美,美在中华文化的包容和渗透,这是没有做作的发乎于传统文化的大美。和台湾比,我们的建筑更堂皇,我们的交通更现代,那么我们哪里做不到国际化?这值得自省和自我批评。
如果说工作是常态,那么放松就是狂欢。人生是一个美丽的旅程,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欣赏、一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