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决战时刻 北京航天总医院砥砺前行(一)
总医院人在行动
一路砥砺前行
近期,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患者急剧增多,医务人员确诊数量与日俱增,截至目前,北京航天总医院已有85%以上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医院面临着医务人员剧减,患者陡增的严峻形势。北京航天总医院党委班子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号召全院广大医务人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全力做好当前形势下各项医疗服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最大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
“白衣天使”轻伤不下火线,有的核酸阳性症状减轻后立即返岗接替新倒下的战友,有的始终带病坚守......
01 前仆后继 24小时守候发热患者
感染科
发热患者井喷式激增给发热门诊带来了巨大挑战。12月5日,发热门诊恢复开诊第一天,30个患者一下子涌入我院,发热门诊瞬间被挤爆,这么巨大的患者群让发热门诊措手不及。12月6日,36名发热患者就诊,结果全部新冠阳性。随后,患者数量迅猛增加,就诊量从每日30人增加到每日150余人,等待就诊的队伍排到了我院西门拐弯处,给发热门诊带来巨大挑战与冲击。
为满足发热患者的需要,在赵秋红主任的带领下,发热门诊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从原来每岗配备一医一护增加到2医3护,在方舱内立即开设第二诊室,医生下了夜班还需要继续工作一上午,请求兄弟科室医护支援,开通对老年及危急重患者的绿色就诊通道......通过优化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这是他们举全科之力达到的最好效果。
发热门诊全体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冲锋在前,用职责和担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挽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张胜蓝医生从早8点到下午15点,没吃没喝在诊室工作了整整7小时,下班当晚就高烧不退;李丽娜护士吃着退烧药,坚持24小时夜班,下夜班后39度高烧不退,一步也走动不;肝炎结核门诊护士张嫣郎看着大家一个个倒下,主动穿上了防护服,挺身而出,支援发热门诊;护士相继倒下后,杜莹医生主动承担起送血送核酸、准备用品、整理库房、药品等艰巨任务;熬过了患者最多的几天后,张嫣郎护士说出了令人泪崩的话“主任,我实在扛不住了,全身乏力发冷,没劲了”。
02 忘我战斗 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急诊科
12月2日,急诊科抢救室接诊了22名急危重症患者,其中两人为阳性确诊患者,而抢救室可使用床位仅有11张。晚上8点护士正在转移阳性患者去隔离抢救室,突然又有一名心脏骤停的患者被推进来。科内同事又迅速的进入抢救状态,与此同时抢救室还有8名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当大家在给心脏骤停患者做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另一位患者怀疑主动脉夹层,需要医务人员陪同做加强CT。而此时的白班护士已经下班,当知道抢救室的情况后,已下班的护士没有丝毫犹豫又冲进抢救室和大家一起进入到“救人、忘我”的工作状态。就这样,抢救室护士从下午6点一直高负荷地忙碌到半夜1点下夜班。当大夜班接班后,她们又加班书写危重症患者的病历,直到把自己所有的工作都做完后,他们才脱下那件象征着使命与责任的护士服,悄悄地离开了抢救室
这就是近2周来冲在疫情第一线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日常。
03 冲锋在前 收治新冠患者
呼吸科
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呼吸内科首当其冲站在了救治新冠患者的第一线。虽然科室所有人员从2020新冠爆发开始就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模式,但发热住院患者的激增,让本就人手紧张的呼吸内科“雪上加霜”,科室以每天5-6个人的频率倒下,直至“全军覆没”。为保障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每一名感染的医护人员都是只休息2-3天,不发烧后立即投入工作中,同时临时合并呼吸内科一二区病房。然而刚刚合并不到5天,呼吸内科闫春良主任得知急诊科滞留患者严重,果断决定开放一病区,每日将可收治患者数量交给急诊科,尽最大能力加快床位周转率,解决更多病人的需求。根据疫情发展的形势,医院将胸外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腾出一半的病床专门收治呼吸道疾病患者,闫春良主任每天带领2名医生组组长穿梭在各个区域查房,科室全体人员已连续半个月都处在这样超负荷状态下运转。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唯愿所有的努力能早日换来战疫的胜利。”刘美荣护士长说。
致可敬的你们
你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在危难时期的挺身而出的坚守。你们穿上白衣是雷厉风行的医者,脱掉行头,倒在床上就是爬不起来瑟瑟发抖的病人。“救死扶伤”是你们坚定的信念和毕生的使命。在疫情面前,他们用生命与热血,用职责和担当,推动着医者的风帆,践行着白衣天使的诺言。
辛苦了,这个时代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