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学科建设|多学科协作攻坚克难
——北京航天总医院普外科术前多科讨论纪实
在医学不断进步的当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然成为提升医疗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中流砥柱。近期,我院普外科迎来了三位病情复杂的患者,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一场意义非凡的术前多科室讨论在医院有条不紊地展开。
此次讨论汇聚了多科室的专业力量,在医务部精心协调下,组织了由普外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麻醉科等科室共同参与的强大科室阵容。而三位患者的病情也极具挑战性,分别为高龄残胃癌患者、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患者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高龄残胃癌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衰退,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极高;IPMN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精准的判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病情涉及多个器官,治疗过程复杂。
在讨论过程中,我院各科室专家依据自身专业优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影像科主任郑晓风通过对患者影像资料的深入解读,利用增强CT的三维重建,为手术部位的精准定位及术区血管走形提供了有力支持;病理科主任罗明惠从调取既往病理信息结合现有活检病理分析,对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专业判断;消化内科副主任张波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术中内镜联合超声引导的实时定位方案,既确保肿瘤完整切除,又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组织;麻醉科专家于洋则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普外科主任魏庆忠强调“不仅要‘切得干净’,更要‘活得更好’”。团队针对每名患者的术后康复路径进行了个性化设计,涵盖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方案,目前,三位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良好。
从复杂开放手术到精准微创治疗,从单病种攻坚到多学科协同,北京航天总医院普外科践行“一切为了大众健康”的光荣使命,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策略。
科普
残胃癌:是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 年以上,或因恶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10年以上,在残胃内发生的原发性癌。对于曾接受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十分关键,以便早期发现残胃癌变迹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避免高盐及腌制食物,也有助于降低发病几率。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由于 IPMN有恶变可能,定期检查很重要。腹部超声、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其中 MRI 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晰显示病变。治疗需依据肿瘤类型、大小、有无恶变等综合判断。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 APC 基因突变所致。患者的结直肠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少则上百,多则数千。该病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增多长大,会出现便血、腹泻、腹痛、黏液便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几乎 100% 会恶变为结直肠癌,且发病年龄通常早于普通结直肠癌患者。
科室简介
北京航天总医院普外科下设甲状腺乳腺、胃结直肠和肝胆胰腹壁三个专业组,致力于微创特色专科建设,80%的肿瘤手术通过微创方式完成;主要负责肝、胆、胃、结直肠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手术及全身综合治疗;甲状腺及乳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全身综合治疗;胆道疾病、胆囊结石、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腹部外伤、腹部良性肿瘤及各种疝病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咨询电话:6875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