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之路
近几年,我倾其所能地顽强行进在“笔耕”的路上,经常为《老年之友》刊物投送稿件,也成为了《友》刊的忠实朋友。其中有一些小文、诗歌等作品,还一直以来为读者们铭记、传咏,成为佳话。经常有一些朋友见到我首先就提起我的文章,我是如何走上这条宽阔而遥远的耕耘之路呢?这既有积淀,也有机缘,更有善于扑捉的眼睛和勤于动手的习惯!
初中时,我曾一度沉迷于看古典武侠小说,直看到凌晨眼冒金星,甚至突然失明;也曾背诵唐诗宋词,并触景生情写些小诗自乐;还坚持在闲暇之时记日记多年。这些早期的文学“倾向”并没有在意,但它却在心里留下了印记,也许这真的为我日后的写作之路打下伏笔!之后一猛子就是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期间几乎再没有在文学上驻足,把这份留恋埋放在了心底。
八十年代,我还在刑警队任侦查员的时候,就经常参与破获大案要案,有些经典案例常被秘书科的“战地记者”采访后发表在当时最有影响的北京晚报上。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不写一写?也就从那时起,暗下决心,早晚有一天我要把亲身的经历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来!
2012年春季,我突然心性大变,有一种“文思泉涌”的冲动,凌晨或者夜晚临睡前总想琢磨出什么“文学”的东西来。正巧我带队离退休支部去四川基地参观,列车上就想写“诗”,因为不懂得诗的要领,就“整”成了“三句半”,然后发给我的朋友们欣赏。其中有一位好友文学造诣很深,毫不厌烦地用短信指导,帮助改进。完成了小诗《基地参观有感》、《重庆游》、《登罗綦山》、《游琼海湖》等,使我受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之后,我随夫人去美国参加女儿的研究生毕业典礼,并顺便到美东加东旅游数日。这一经历又使我眼界大开,境界升华。那段时期,我的脑海里总有发不尽的感慨,写不完的故事。几乎一口气完成了《美国之行——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美国机场见闻》、《行进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女儿的春节》等四五部小文,均在《友》刊上登载,其中“美国之行”还在《航天医苑》、《中国航天报》,并《中国时代周刊》上发表。要不是小编辑打趣地说,您去了一趟美国就有这么多感想可写,都快成了美国专业户啦,我恐怕还不会收手呢。当然,能把自己对事物的感触和认识,写出来与人分享是件快乐的事,另一方面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十分费脑力。很多时候,要完成一件作品,必须“钻”进去,还原、提炼、升华。白天在构思,夜里做梦想到遣词造句还必须爬起来挑灯夜战,生怕意境消失!最焦虑的时候,曾经整日里昏昏沉沉,陷入“文思”之中难以自拔。令人欣慰的是,在我最需要帮助、点拨、加力的时候,总可以随时得到小编辑们的具体指导,帮助我梳理认识误区,拨正写作方向,向新的起点迈进。
长期的不懈努力,也使我收获颇丰。2014年、2015年两年获得《老年之友》获奖通讯员二等奖,发表各类文稿28篇件。此外,在长征报、航天总医院《航天医苑》等刊物上还持续有文章、诗歌发表。甚至在长征电视台《今天我讲故事》栏目还播讲了二期我青年时期参加刑侦破案的故事。每当我愉快地回眸这些点滴的“业绩”之时,真的会觉得自己荡漾在“文学青年”的海洋之中,感慨颇多!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拥有一大批认可、欣赏,鼓掌、叫好的读者、粉丝,也真的是一种幸事。也让我重新对“乐此不疲”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在此,我“拱手”致谢!
(离退处 任晋京)